2023年重庆自学考试《劳动就业概论》章节知识:劳动者收入分配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A、按劳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
1、识记:
①按劳分配。P116
马克思所指的按劳分配是有特定涵义的,概括为如下五点:
第一,按劳分配建立在整个社会是一个分配单位的基点上,分配过程不经过企业这样一个“中介”环节,而直接由社会(或国家)对劳动者进行分配。
第二,在社会对劳动者进行分配的时候,所实行的原则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第三,上述“劳动”仅仅指活劳动,即仅仅指劳动者脑力与体力的支出,不包括由劳动者过去的劳动积累起来的物化劳动,活劳动以外的任何客观因素都予以排除。
第四,在分配过程中,衡量劳动的尺度是劳动时间。
这里讲的劳动时间,不是指劳动者实际支出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即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消耗的平均劳动时间。
第五,实行劳动券证书制度。
劳动者所获得的仅仅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个人消费品,劳动券没有积累的职能。也就是说,除了可供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P120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均参与收益分配,其分配收益率由市场来决定。
2、领会:
①按劳分配的条件。P117(严格实行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的前提的客观条件)
⑴第一,劳动者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即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才能清除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劳动的差别。
⑵第二,每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这就意味着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是以商品经济已经消亡为前提条件的。
⑶第三,整个社会实行单一的计划调节,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由全社会统一决定,即通过社会在总产品中预先所作的六项扣除来实现。对此,企业没有任何调节权,劳动者个人更没有决定权。
以上各点共同构成按劳分配的基本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都难以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P117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具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⑴首先,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或基础。
⑵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⑶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劳动还有着很大差别,劳动还主要是个人谋生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③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结合起来的的必要性。P122
⑴首先,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条件,是市场机制在分配领域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
⑵其次,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将进一步完善收益分配制度。
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12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决定,在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⑴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在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已成为我国经济成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其次,多种经营方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⑷在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只要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就能保证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B、劳动工资
1、识记:
①劳动工资的构成。P124
劳动工资的构成: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
②工资水平。P135
工资水平: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及地域内职工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可见,工资水平与工资总额成正比,与在业的职工人数成反比。
③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P137
货币工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所得到的货币额。
(反映的是劳动者名义上获得的工资,不能真正反映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平)
实际工资:是指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品数量。
(说明了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准确反映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2、领会:
①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适用条件。P126 P128
计时工资 ⑴小时工资制
⑵日工资制
⑶周工资制
⑷月工资制
在下列条件下实行计时工资,更有益发挥它的长处。
⑴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的工作。
⑵不便以件数计算的工作。
⑶产、供、销特殊部门。
⑷规模较小,上级对下级可实施直接管理的单位,实行计时工资而不实行计件工资(虽然有条件实行),有利于节省工资支出。
⑸任务完成的周期很长,不便于计件的工资。
计件工资 ⑴无限计件工资制
⑵有限计件工资制
⑶分段单位计件工资制
⑷计时计件混合工资制(超额计件工资制)
⑸包工工资制
⑹间接计件工资制(适用于辅助工人)
⑺提成工资制
⑻综合计件工资制
②西方代表性的工资决定理论。P132
⑴维持生存工资理论 创始人:威廉·配第
进一步发展:F.魁奈、A.杜尔格、A.斯密和D.李嘉图
⑵工资基金理论 提出:J.穆勒
⑶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提出:约翰·贝茨·克拉克、A.马歇尔
⑷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阿弗里·马歇尔
⑸集体谈判工资理论(又称为工会起作用条件下的工资决定理论)
⑹购置力工资理论
⑺人力资本理论 提出:西奥多、舒尔茨、加理·贝贝尔
③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P135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是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状况。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主要有 ⑴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⑵在职工人的人数
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等等
此外,工资水平还受到可供分配的消费品数量、就业规模、人口增长速度、工农收入差别等因素的影响。
④确保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不致下降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补、二稳、三挂钩。P138
确保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不致下降具体措施 ⑴一补,即物价补贴
⑵二稳,即稳定物价
⑶三挂钩,即工资与物价挂钩 ①明挂
②暗挂
③半挂
④全挂
⑤我国劳动工资改革及发展趋势。P140
⑴建国初期及第一次全国性工资改革
◆在解放初期,我国采用了多种分配制度并用的做法。
如 部队及机关干部沿用老解放区实行的供给制;
以及以实物为计算基础的货币工资制;
在地区实行13等39级的工资制度;
在新解放区实行保留原职原薪的过渡办法。
◆1950年8月对旧工资制度进行改革,一方面废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工资制度,另一方面改革解放区的多形式的分配制度,制订了《工资条例(草案)》,初步建立了新型工资制度,实行了 供给制向工资制(当时又称为薪给制)的转变。
◆1952年前后,我国又以大区为单位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资改革,统一以“工资分”为工资计算单位,建立了新的等级工资制,打下了统一工资制的基础。
◆1953年,国营企业进行了工资调整,职工增加工资的面在80%以上,工资增长约15~20%
⑵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
◆1956年7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主要内容是:
①取消工资分制度,实行货币工资制。
②调整和改进工资关系。
③改进企业职员和工人的等级制度。
④改进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
⑶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到1977年前的工资制度(工资增长的停滞阶段)
◆在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后,直到1977年,在没有进行过大范围的工资调整,工资等级制度更没有很大的变动。这一期间如下:
1958年搞大跃进,有些单位实行了半供给供给制,造成了经济不堪重负,大大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后来,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平均主义被当作共产主义而被大加颂扬。
◆纵观建国以后我国的劳动工资发展状况,不足的地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②工资水平偏低 ③工资级差小,调资频度低
④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抑制了创造力的发挥
⑷第三次全国性工资改革
◆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拉开了我国工资改革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是:——这是我国工资改革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应以本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基础,国家不再统一安排企业职工的工资改革和工资调整”
“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和工资调整脱钩”。
◆在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上,从1985年之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工资改革、调整脱钩。
1993年又结合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推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的改革。
◆总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工资制度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这一时期,企业、事业、机关工资改革的力度都在逐渐加大,进一步完善了工效挂钩,建立了最低保障制度,推行了公务员制度,近来又实行经营者的年薪制,这一切都使我国的工资制度越来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C、收入分配差别
1、领会:
①职业工资差别。P143
由于不同的职业在地位、声望以及要求从业者的技能上不同,从而引起了不同职业在收入方面的差别,这种现象就是职业工资差别。
②脑体工资差别。P144
体力劳动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脑力劳动是倍加的复杂劳动。由于脑体劳动两者之间存在着劳动质的区别,必须合理地体现两者之间的工资差别,以实现按劳分配的要求。
③工龄工资差别。P144
由于工龄长短而引起的工资差别就是工龄工资差别。
④收入分配不平均的原因。P149
⑴财产原因
⑵劳动者自身原因 ①人们在先天能力方面的差别。
②人们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别
③人们在工作兴趣方面的差别
④人们在年龄方面的差别
⑶劳动力市场因素
⑷国家政策原因
2、简单应用:(自己分析的)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的现状。
中国当前收入分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随着CPI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另外,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不同社会群体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非常关键的一个趋势。
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这种趋势在过去10年间显得尤为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益发展的“国家主义”的经济结构,它所导致的权力和垄断成为收入差距的一个根本结构性来源。
与此同时,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后果已经远远超越分配领域,对整个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从全国范围来看,
除去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当今中国城市家庭的收入差距和经济结构,尤其是国家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垄断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的功能性分配方面看,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特别是近几年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经历了一个较为迅速的下降过程,由此导致在让劳动者分享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方面,我们又或多或少向改革初期的原点回归。
2、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中,在改革前期,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出现缩小的趋势,而且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都曾出现过缩小的趋势。
但这种趋势持续的时间相对较为短暂,而随后的差距扩大过程则持续时间更长。
总体而言,城乡内部以及全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则几乎一直处于扩大的过程中。
3、行业差距扩大
我们发现,垄断性行业的就业者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确对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些行业从业人员其行业垄断获得的收益对收入差距的贡献一直在不断扩大,并成为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4、再次分配机制落后。
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
5、区域收入差距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
居民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另外,在外资流入量较多的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也会相对较大。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
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一,侧重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发展。其结果是经济发展快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而出现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局面。
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公,使老百姓普遍感觉到上学难和上学贵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得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文化事业不繁荣,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增长需求;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弱化,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社
会救助发展不足;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而且水平很低;社会治安状况日趋恶化等等。
第二,侧重发展速度而轻视发展质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本是一种粗放型的,走的是一条“三高一低”的发展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
第三,侧重经济总量的扩大而轻视经济结构的优化。虽然我国经济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在稳步增长,但是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中的高就业,使得当前我国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每年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需要就业等等,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最为关注、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
第四,侧重财富获取而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发展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各地经济的发展。
第五,侧重物的积累而轻视人的发展。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片面发展观的作用下,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人们的道德素质却逐渐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抬头,社会成员道德诚信缺失,以及部分党员干部权力寻租、腐化堕落等等。以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层出不穷、腐败案件屡见不鲜。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这些,在我国还存在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而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问题,集中体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行业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可见,我们党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够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终实现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
以上就是关于“2023年重庆自学考试《劳动就业概论》章节知识:劳动者收入分配”的全部内容,如需了解更多报名时间、准考证、考试安排、成绩查询、自考专业、院校查询、考试教材、自考真题、自考课程购买等的相关问题,可随时添加重庆自考网《专业老师微信》进行在线沟通了解哦~
《重庆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
2023年重庆自学考试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笔记串讲5
商业的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将具有共...
浏览量:534人 2024-01-15 -
2023年重庆自学考试《劳动就业概论》章节知识:劳动
A、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1、识记: ①劳动的...
浏览量:959人 2024-01-15 -
2023年重庆自学考试《劳动就业概论》:劳动力资源开
学考试《劳动就业概论》章节知识: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浏览量:842人 2024-01-15 -
2023年重庆自学考试《劳动就业概论》章节知识:劳动
A、劳动力市场概述 1、识记: ①劳动力市场含义...
浏览量:695人 2024-01-15 -
2023年重庆自学考试《劳动就业概论》章节知识:劳动
A、按劳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 1、识记: ①按劳...
浏览量:594人 2024-01-15